一个方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和未来

每个孩子出生前,妈妈要精心备孕,十月怀胎,甚至早教从胎儿还在母体时就开始了。但是当娃出生的那刻起,作为父母的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对孩子爱的力不从心,发现有时候的自己被可爱的孩子萌的心都要化了,有时间却被孩子的种种行为气的情绪如同火山爆发,失控难耐。但事后,当看到孩子熟睡的脸庞,又追悔莫及。然而这种情绪和脾气却总像大海的潮汐一样,跌宕起伏,时高时低。

孩子的教育,已逐渐成为每个家庭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能找对方法,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不愉快的难题,让孩子因此成长的更加健康、快乐,亲子关系也更亲密,更融洽呢?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正面管教》这本书,这里会给到大家想要的答案:

不惩罚,不娇惯地有效管教孩子,才能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Jane Nelsen),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冶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众多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本书畅销美国400多万册,被翻译为16中语言畅销全球。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受益终生的经典之作,自198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分别是:正面管教的方法,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及给予了孩子尊重;识别隐藏“密码”,有效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1、正面管教的方法,维护孩子的尊严及尊重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当我们不知道正面管教方法时,很多家长大部分时间是在严厉性和娇纵型之间摇摆的,当父母过于严厉时,会对自己的严厉感到愧疚,所以此时会向娇纵偏斜,反之亦然。

父母在如上徘徊的教育方式上,孩子是很难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从而他们会用尽精力的去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抗,这样教育的长期效果,往往是孩子以愤恨,报复、反叛或者退缩的形式“回敬”父母。

如何改变如上不良长期效果对孩子的影响,那就是作者提到的正面管教的方法。

正面管教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是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所有问题,如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而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问题,如娇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小淘气鬼,对自尊的挫伤等。 

那么父母在教育中该如何应用正面管教呢?

作者认为我们要坚持不懈的使用正面管教方法。尽管第一次使用正面管教方法时,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许反而会加剧,这时父母需要理解这是孩子对待新的教育方法的试探期,等试探期过去了,孩子真正确认他对新方法的抵抗已经不管用时,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

正面管教与其他管教方式有什么不同呢?其中一个不同就是,正面管教对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

书中提到的关于三种管教类型妈妈对待孩子吃早餐问题的处理方式:

严厉性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吃上营养的早餐,做了层层递进的说服,孩子不但没有吃早餐,而且还挨了妈妈一巴掌,孩子从外面饿肚子回来后,妈妈继续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

娇纵型妈妈为了能符合孩子早上对早餐不断升级的要求,在厨房忙的团团转,孩子无需让妈妈内疚,就有本事让妈妈一天24个小时团团转。

而正面管教型妈妈呢?当面对孩子不喜欢早餐的情况下,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可以允许孩子不吃早餐。当孩子从外面饿着肚子跑回来,本以为妈妈会很愧疚时,此时妈妈说:“肚子饿了吧,但我相信你会挺到中午”。此时无说教,仅是一种安慰。虽然之后孩子还是有了些反抗不满的行为,但是妈妈坚持正面管教的方式,让孩子在被尊重的情况下,去自我感受,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当父母和老师太严格和控制过多的时候,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2、识别隐藏的“密码”,有效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目的,但是孩子是不知道的,那就是隐藏的“密码”,大人要识别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的目的,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的一幕,儿子赛思将一杯饮料全洒在了爸爸正在做的文件上,只是因为爸爸忙于工作没有顾上理他,他觉得那时自己无从归属、没有价值。爸爸也正在着急赶期限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让爸爸怒火冲天,并以充满责难、羞辱和痛苦的言语斥责赛思,并把赛思扛回他自己的房间,扔在床上,父子双方都喊“我恨你”。

这对父子真的相互仇恨吗?当然不是,他们彼此爱着对方,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而父母及老师由于对儿童发展了解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可能是累了,饿了,又或是在日常行为中,没有受到尊重,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是欠缺的,所以孩子他们会在行为上以多式多样的形式来表示其不满,或许大人没有意识到这内在隐含的意思,所以给孩子进行了言语上责难或身体上的惩罚等。

所以有了如上的了解,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知道我们能够深思熟虑,在不损伤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情况下再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反应。

所以,我们对孩子行为了解的越多,越能识别孩子不良行为后隐藏的“密码”,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效的教育指导孩子。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关注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不良行为就自然减少了,教育也由此变得更轻松一些了。

3、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德雷克斯曾多次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是培养孩子“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也是教给孩子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讲述:

很多年前的某天,她的2岁的儿子一直哼哼唧唧,当时令作者十分烦心,恨不得揍孩子。但是她想到了鼓励的念头,便跪下来,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妈妈有多么的爱他。当时,孩子不但停止了哼哼唧唧,而且作者自己烦躁的情绪也消失了。这就是作者当时意识到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密码”,然后花了几分钟做了一件鼓励性而非惩罚性的事情的结果。

但是很多情况下,令人遗憾的是,鼓励并不会像如上事例所表述的那样简单。因为要让大人时刻记住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在说“我只是想有归属感”,有时候确实挺难的;还有大人对于如何鼓励孩子,却不知该怎么样做;另外在冲突发生的时刻,孩子也并不一定能够接受鼓励。

那么如何将鼓励应用到解决问题当中呢?

父母在孩子表现不良行为时,先处理好情绪,然后去分析识别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密码”,将这个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步日常化,习惯化,这样就在面对孩子突来的不当行为时,从而做到不断减少烦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

有时候,鼓励并不容易,令大人不知道如何去做?因为大人们很容易习惯性的以负面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回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以激励孩子做的更好。

还有鼓励之所以不容易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太多成年人有一个成见,就是坚信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这种不当的观念,阻碍了对孩子进行鼓励行为。所以,需要意识到这一点的矛盾,只有认知的改变,才能突破行为的改变。

最后,如果你的鼓励不成功,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对,所以认识冷静期(刚上面提到的“暂停”梳理一下情绪)的重要性会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让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正面管教的方法,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及给予了孩子尊重”;其次,我们说到了“识别隐藏“密码”,有效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最后,我们说到了“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取消所有的惩罚方式,取而代之注重以和善、坚定、尊严和尊重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律、负责、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个方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和未来,希望这本书能帮到你。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