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接纳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法宝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每个父母都会有不同的心路历程。无论如何,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发展的更好,但是往往我们越是“用心”,越是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我儿子现在5岁多,以前孩子还小,在社交上对孩子没有太大要求。现在大些了,我们觉得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提升,孩子表现的是不主动和小朋友去玩,也不是很喜欢说话,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是性格原因,所以也没太在意,现在还有一年上小学了,我们开始对孩子的社交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焦急。

但是通过幼儿园老师的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又很积极,孩子也非常喜欢去幼儿园,他在班上老师称他为班里的“小百科全书”,说他知道的比较多,而且回答问题还很积极。

那为什么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里又一个样呢?我和爸爸很是疑惑。最终在我们两个人不断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本质原因应该是我们对孩子的管教太多,让孩子感觉自己能力不强。

之前无论在哪里,只要孩子做的不对,我们往往就大小道理一番。因为担心引导不及时,影响孩子认知的成长。

后来,我们才恍然大悟,过度的管教,不但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行。所以只要和我们在一起时,他会感到力量不足,表现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想想成人也是如此。我小的时候,因为从4岁到7岁是和我奶奶在一起长大的,当我回父母身边后,发现与他们的感情没有那么亲,再加之家里孩子多,感觉自己从小并没有得到父母多少爱。

长大后,当我融入到人群中时,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就连别人夸一句,都觉得自己不配,这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当然经过后来不断的学习成长,知道这个根源后,我也有能力去克服调整这种心理状态,不断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起来。

如上的反思,让我们对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恍然大悟 ,所以我和爸爸开始去调整陪伴及教育孩子的行为模式。

父母给予的爱,有时候不是孩子能接受的爱

谈起爱,父母肯定会说,我们都快要把心掏出来了,还说爱给的不够么?

记得去年,我们全家与儿子姑姑全家相聚,儿子的表姐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多思考。儿子的表姐那时11岁,她单独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开始向我抱怨她的父母,说父母对她非常严格,而且当她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几乎都是用自己在家里做家务赚来的钱买的,等等,听了这些话,我心里有一种领悟,就是:孩子啊,父母的良苦用心,你们这个年纪还不懂啊。

尽管儿子表姐的话,给了我很多思考,但是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是我没有实行让孩子做家务给他零花钱的做法,我也会提醒自己,给予孩子的爱,是否能被孩子感受到?

但是,尽管如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并没有放松任何孩子犯错后的引导与教育机会。

所以,我一直认为的对孩子“深而长远”的爱,其实是给儿子的成长带来了困扰。

什么是孩子能接受到的爱?

那什么是孩子能接受的爱呢?在养育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

一、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

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不去控制孩子,视他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只要不影响原则和重要安全问题,让孩子去自由表达和尝试。

二、视孩子为孩子一样去接纳地关爱他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去接纳他,接纳不代表允许孩子犯错,而是接纳的心态会让父母的情绪平和,当父母情绪平和的时候,再去和孩子说话,孩子是能感受出父母传达的爱,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因为孩子常犯错误才是孩子本来的样子,有一句话就是,“一切孩子的错误行为都是正常行为”,当父母去领悟这句话的含义时,我们会很自热的去接受,孩子其实就是个孩子,他们不成熟,他们对世界缺乏丰富的认知,所以他们在尝试和探索世界中,会经常犯错。这会让我们对孩子常犯错、不听话等现状不再那么焦虑。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后的行为改变

当我和爸爸发现问题的本质原因后,我们的情绪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也奇妙的随之有了改变,我都为这种改变而感到神奇。

终于感受到,为什么《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所提倡的温柔而坚定中所谈的温柔,是如此有力量了,这种温柔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接纳而很自然的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父母更像父母,孩子更像孩子”,这才是生命过程中,最正常的状态。

养育,其实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管教太用力了,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效果。

最近在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孩子都会和我说个不停,说幼儿园的事情,说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思考。以前,都是我主动去问孩子,问他在幼儿园怎么样,等等,那时孩子有时候会说不知道,或者说不想回答,但现在有了太大的改变。

这两天儿子还和我说,妈妈的脾气很好。还记得孩子以前说妈妈的脾气最不好了,而且有时候孩子还会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

其实孩子的要求非常简单,就是父母对他任何时候都怀有的接纳的爱。

父母对孩子接纳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法宝,给予孩子能接受到的爱,才是真正有效的爱,这样父母和孩子皆大欢喜,否则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