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能切实有效地养成一个好习惯?

不要寄希望于“自律”,那是很低效的,我们应该从“动力-阻力”模型出发,找到内心深处呼唤我们、推动我们的驱动力;

尽可能采取“最小化步骤”,把阻力降到最小,让自己一想起来,就能够即刻去行动;

要营造一个有效的线索,最好是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之后,设计一套“一……就……”的规则,用来提醒自己;

以及,从环境入手,降低行动成本,让一切环境围绕着“推动自己行动”而设计……

如果我们把这些要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到什么结果呢?

  1. 设计一套规则和环境,最小化阻力;
  2. 初期有意识地推动自己去行动,迈出第一步;
  3. 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来给予自己奖赏,以及优化环境和规则。

这样,一旦度过最初期的阶段,就无需再依靠主动的意志了,单凭环境、规则和反馈,就能够让我们动起来。

用一张简单的图来表示,就是:

比起依靠”自律”,这种模式要高效得多,也更加可持续。

因为,它无需时时刻刻投入注意力和“自控力”,只要初期投入一定的努力,让这个“轮子”转动起来,后面就可以慢慢减少自己的投入了 —— 它会自行一刻不停地转下去。

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6岁的小孩子,早上喜欢懒床。早上叫孩子起床,打开音频,然后端一杯温开水让孩子喝几口,水进入身体,加速血液循环,孩子困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床附近放一本孩子喜欢的书,孩子清醒后,要翻几页书看看。这时,大人开始叠被子,并让孩子顺事从被窝里出来。此时,大人请孩子穿上衣服去沙发上看书,这样孩子没有在催促下就完成了起床。(当然前几次需要适应一下)

这就形成了:

早上一叫醒孩子 ➡ 打开适宜的音乐/音频等 ➡ 给孩子喝几口热水(孩子之前在起床后已养成里喝水的习惯)➡ 孩子开始看喜欢的书籍 ➡ 大人开始叠被子  ➡ 孩子下床看书 ➡ 顺利起床

以前,从叫起床到出门需要至少要40分钟时间,期间伴随着催促,以及大人孩子的各种情绪。

现在,从叫起床到出门大概需要30分钟时间,期间“风平浪静”,大人孩子都感觉很舒适。

期间某个环节需要调整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达成流程畅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