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思考,是让孩子有效改善行为的好方法

你的孩子存在晚上要睡觉的时候,磨磨蹭蹭,就是不想上床的情况吗?比如临睡前想玩各种玩具、想画画、甚至还想做一些平时都不怎么做的事情……

家中4岁小娃,就是这种情况。每天因为睡觉的事情,我就要和孩子纠缠半天,给孩子不停的讲睡晚的害处:诸如睡晚了明天可起不来啊、白天会很困、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会影响长身高等等。

讲完如上这些害处不奏效,于是我就在旁边陪伴孩子入睡,等我陪的都要睡着了,孩子还非常精神,一会儿又噌的一声起来了。

眼看时间嘀嗒嘀嗒的过去,孩子就是不入睡。我一方面盼着孩子睡了,早点忙些工作,一方面开始担忧孩子睡这么晚,对身体得该有多大的影响啊?

如上情节,每天周而复始的演绎着,每天仅是睡觉的事情,就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不只是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也给我的时间管理带来了很多限制。

于是今天我已被气得冷静了,因为眼看快21:30了,还有一篇报告截止到今晚提交,这是无奈中的无奈。我把还处于兴奋中的跑跑跳跳的孩子叫到身边,和孩子说:“宝宝过来,妈妈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你一下。”孩子立马很好奇说:“是什么问题?”

于是我和孩子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让你早睡吗?”

宝宝:“不知道。”

妈妈:“那你觉得如果睡晚了,第二天是会困还是不困?”

宝宝:“会困”

妈妈:“睡晚了还有什么坏处?”(继续引发让孩子自己思考)

宝宝:“不知道。”(虽然嘴上说不知道,但是妈妈感觉到他已在思考)

妈妈:“如果睡晚了,对健康好还是不好”(虽然给孩子是选项,让孩子选择也是一种思考引导)

宝宝:“对健康不好”(孩子逐渐在思考的过程中)

妈妈:“还有呢?你觉得还有什么坏处?”(在孩子已进入思考的程序后,继续加深他对此事的认识)

宝宝:“不知道”(嘴上不知道,但是孩子大脑继续思考着)

妈妈:“睡晚了,在幼儿园会和小朋友玩的好,还是玩的不好”(引导孩子切实身边的小问题,他能听懂的并能深切感知的)

宝宝:“玩的不好”

妈妈:“好的,宝宝,你真的是很棒,睡觉睡晚的坏处,你全部都知道,那你决定是早睡还是晚睡”

宝宝:“早睡”

妈妈:“太棒了,宝宝总是能知道事情的正确做法,那我们现在去睡好吗?”

宝宝:“好的,但是妈妈得给我讲绘本”

于是我给孩子讲了绘本,讲完绘本后,宝宝安静的躺下了,今天也没需要妈妈在旁边陪,妈妈关上门(留个门缝),孩子也没要求妈妈推个桌子坐在卧室门口工作(既往都需要),不一会就听到了孩子呼呼的睡觉声。

今天关于孩子睡觉的事情,想分享两点:

  1. 任何人都不希望别人的训导,希望自己对事情做决定,孩子亦如此。
  2. 思维不变,行动无效。

                       孩子希望是自己做的决定

如孩子认为事情是自己做的决定,行动更有积极性。

当引导孩子的时候,先用提问的方式,带孩子思考问题的本身,如果孩子没有答案,家长可以提供多个答案供孩子思考和选择,尽管备选择答案是家长提出的,孩子也认为是自己做的决定,这让孩子没有压迫感。

有时候,压迫感往往会给人带来抵触心理。于是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是不去做,因为我觉得没有感受到尊重。

而让孩子做选择做决定,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所以事情的结果就大大不同了,从而也增加了孩子做事情的主动性。

思维不变,行动无效

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的过程,让孩子自己真正去思考问题,过程中加上父母的引导提示,让孩子对问题逐渐有了新的认知。

经由自己思考的过程,才会让孩子的认知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孩子对问题的认识。

当孩子自己真的认识到问题,他们会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观念,孩子的行动也自然就随着他们思维改变而改变了。

尊重孩子的行为,受尊重的孩子也会学会尊重家长。带领孩子思考,从对孩子的教导过渡到让孩子自己主动思考去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成就孩子,从成就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Leave a Comment